癲癇藥害奪命 學界揪出禍首基因

【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】透過簡單的抽血或唾液基因篩檢,或可避免服用癲癇藥物後出現的皮膚過敏、潰爛等不良反應。

長庚醫院與陽明大學團隊發表於《美國醫學會期刊》的研究發現,每年造成國內約400例藥物不良反應的癲癇用藥「癲能停」,是因部分患者體內負責代謝藥物的「CYP」基因有缺陷所致,未來可望透過基因檢測,避免嚴重藥害發生。

國內自1999至2012年,造成藥害救濟賠償事件的3大藥物,分別是降尿酸藥「安樂普利諾」,及癲癇用藥「癲能停」與「卡巴氮平」,救濟人數都超過百人。藥物過敏症狀輕者出現皮膚紅疹,嚴重則可能引發肝、腎衰竭,及「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」或「毒性表皮溶解症」;患者皮膚會像燒燙傷般紅腫、脫皮、起水泡及大範圍潰爛,並可能致死。

全台每年約有4萬人接受癲能停治療,其中1%會出現嚴重過敏反應。長庚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等人篩選2萬多組基因後發現,癲能停過敏者第10對染色體上的CYP基因異於常人,是引發不良反應的主因。

陽明藥理所副教授洪舜郁解釋,體內CYP基因有缺陷者,無法正常代謝癲能停,使血液中癲能停濃度居高不下,引發免疫系統「對抗外來物質」的過度反應,因而破壞皮膚及其他器官。

Similar Posts